如美伊开战,中国能hold得住吗?

开战与否,中国都难以置身度外
伊朗战争爆发后可预期的后果,就是霍尔木兹海峡被彻底封锁,东亚陷入石油灾难,但美欧未必遭受油价上涨的深度冲击。中国、日本等在国际市场寻找替代石油供应,有可能推高其他区域的原油价格,但假如日本凭其可支持数月的原油战略储备,而暂缓参与哄抢石油行动,那么,中东乱局最终深度影响的是亚洲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。…【详细】
中国公开的能源对外依存度是56%,伊朗作为大量石油提供方,中国对伊朗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递增。根据海关2011年上半年的数据,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比同期增加了50%,达1350万吨。美伊开打会使得伊朗的石油出口陷入停滞,沙特,俄罗斯肯定趁机提价,供应量也难以满足中国每天800万桶的需求,这样就导致国内油价大涨,汽车工业受到重创。中国的支柱工业产业,比如钢铁,汽车,房地产,建材等业绩大跌。中国的国内经济就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打击。
美国能源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给我们的启示
美国能源部情报局上个月底公布了一组数据,基本可以确定美国2011年将成为石油产品净出口国,结束长达62年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的历史,对于世界能源消耗第一大国,这一转身意义深远。
从2010年始,美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下降到49%,处于国际公认的“警戒线”50%之下,反而一些缺乏石油资源的新兴大国,如中国,因国内石油资源耗竭、能源需求量上升等因素,对外石油依存度突破“警戒线”,达54.8%,预计到2015年上升到“极度危险”的65%。
而从美国本土石油资源来看,美国也同俄罗斯、沙特、中国等国一样,均为产油大国。美国本土石油储量大,但很大一部分作为“战略石油储备”,并未急于开采,如同世界最大稀土矿美国的芒廷帕斯矿一样,封闭着等到不得不开采的那一天。随着技术进步,美国现在转而大举开采页岩油。
石油本身就是政治。美国石油版图重构之手法,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,均是国家安全的一堂课。石油供应的“负距离原则”,就是指明“远水不解近渴”的平常道理。稳住并扩大周边石油供应源,比盲目地远涉重洋勘探成本高昂的能源,经济及石油安全上是有利得多。中国也完全可以通过从西伯利亚到南海的这一“月牙形”地带,做足区域性石油篇章。假如5年后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上升到60%,却更多系在中东的裤腰带上,那么一旦这腰带被美国解开,中国就得承受提着裤子跑路的风险。
中国现在调整还来得及。
战争有时是可以避免的,但围绕战争所做的必要战略准备却是不可避免的。